施诚易:(1914-2007年),原名施秉泉,江苏省常熟市许浦镇彭家桥村人。自幼天资聪颖,七岁时由母亲领入上海清虚观出家修道,师承全真龙门派。入私塾读书十三年,期间,随师姚善清住持往返于浙江、上海诸地名山宫观参玄访道。1943年因战乱,离开清虚观,常住杭州玉皇山福星观。因施道长道学出众,道风卓著,一直以来担当高功、书记、知客等职。1950年,杭州市道教协会筹备会成立,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兼生产组组长。1961年下放到浙江富阳,此期间,施道长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边干活边默念经文,用空余时间帮助农村小孩识文字、学文化。并用针灸为困苦民众治病,广结善缘,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1981年,受杭州市民宗局徐同志之请,施道长返回杭州市着手道教前期恢复工作。古稀之年的施道长暂住灵隐寺内,四处奔波。于1984年接管葛岭山抱朴道院开始道院的修复工作,并兼管道院财务。1987年杭州市道教协会正式成立,施道长被选常务理事,因抱朴道院被定为坤道修炼场所,杭州市道协准备申请恢复玉皇山为乾道场所。
初复的抱朴道院只两三位老道长,后又陆续回来几位,但因她们都是历尽艰辛,从各个工厂走出来重回道门的,年龄老化,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施道长清醒地认识到道教的传承已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态,培养年轻一代已迫在眉睫,遂广向社会先后吸收了六七个有志于道教事业的年轻人,并积极举办道教基础知识培训班。从日诵早晚功课开始,白天劳作,晚上集中学习。道教科仪作为道教重要的活动形式和许多道书典籍一样经历了洗劫之后,几乎无存,这便全赖施道长对道教的执着和热忱,由他亲自、完整的言传身教给了大家。
施道长一生爱国爱教,为人淡泊名利,不尚奢华,纯真朴素。七十岁时辛劳于杭州道教事业的复兴,七十八岁时却毅然辞去所有职务,离开颐养天年之所,飘然应往浙江苍南金乡镇三官堂教授小道士学习,培养新一代年轻道徒,八十岁之际,又应徒弟尹信慧的邀请,不计年迈,不辞劳苦,孤身辗转,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苏省金坛市茅山乾元观。
当时的茅山乾元观一无所有,百废待兴。由于尹信慧住持忙于道观的恢复工作,小道士们的学习重担便自然转移到了师父的身上。从对道教科仪中敲、打、唱、念的教授,到旧社会道教状况的讲述,再到自身学道证道的经历,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清虚观里许多无辜的信众和道士兵被飞来的弹片所伤,血流成河的情景,及杭州玉皇山道众为保护难民与日寇斗智巧妙周旋的事迹等等。他要求年轻一代珍惜当今的好时光,努力学习,遵纪守法,弘道利生,做一个合格的道教徒。
施诚易道长在茅山乾元观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破旧小平房,房内一张一米的床和一张办公桌。但就是在这个小房间里,施道长默写了大量的道教经典科仪和文书,为道教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一生的心血和所学也在徒弟尹信慧等人的努力奋斗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同样,也在这个小房间里,由于天气炎热,通风条件不够,八十六岁高龄的施道长知道自己不适宜直接吹电风扇,却不小心在一次午后对着墙扇风引起血管堵塞而造成了偏瘫。在此后长达八年的轮椅生活中,施道长却仍孜孜不倦的,毫无保留的教授着观内观外的道门后学,努力坚持着上殿念诵弘《皇经》······
施诚易道长的一生极其平凡,和许多同样经历了战争和苦难的老道长们一样,始终默默无闻的为国家,为社会,为道教做着他们认为是出家人应做的事。1998年的洪涝灾害,施道长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两百元人民币全部捐了出去,诸如此事,多不可数。茅山乾元观在每年的报纸征订中,《参考消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是施道长一直最爱看的报纸。祖国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不仅是中国领导人的建设蓝图,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一名普通老道长的美好期盼!
施诚易道长在茅山乾元观坤道们的悉心照顾下,于丁亥年冬月安然辞世,享年九十四岁。
茅山乾元观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观,历代以来,高道辈出,道脉绵延,培育了许多富有宗教情怀的的道门领袖,其造作的道书和发明的道术也成为江苏道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宝藏。
龙门正宗第二十四代传人,茅山乾元观斋醮科仪传授人施诚易道长
尹道长与恩师施诚易道长(摄于1988年)
施诚易道长1993年默写的经书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16-2018 msqyg.com